湖南省新型城镇化研究基地
一、基地概况
湖南省新型城镇化研究基地于2007年入选湖南省社科研究基地。在近十年的建设中,基地紧密结合🔥米兰app下载(官方)APP下载安装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城市特色”,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全面推进背景下,以区域经济管理和城乡治理重大理论问题及重大实践问题研究为使命,围绕城镇化进程中“人”、“地”、“钱”、“管”等核心问题,开展城镇规划、城镇建设、城镇管理及城镇文化等主题研究,探讨具备“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基地以重大系列研究课题为纽带,跨学科、跨单位组建持续、系统的开放式研究机构,完善基地组织结构、人员管理、科研管理、经费管理、考核与评价等制度,建立起基地招标管理办法,通过深化改革科研运行机制,探索建立“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科研运行机制。
湖南省新型城镇化研究基地挂靠🔥米兰app下载(官方)APP下载安装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城市管理学院,依托该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积极整合全校研究资源,形成具有较强研究实力和应用能力的专家队伍。目前研究团队中共有研究成员24人,其中包含教授11人,博士11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10人。2014年以来,基地在科研项目立项和学术成果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有:在研国家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35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1项,重点课题2项;出版专著8部,其中在百强出版社出版专著5部;在省级及以上公开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CSSCI、EI和SCI收录期刊论文34篇;研究成果共获奖6项,其中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获奖1项、省级二等奖1项。另外,基地承担了包括编写区域性发展规划在内的一大批社会服务类项目,其智力成果已经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二、基地成员
1. 基地负责人和首席专家基本情况
基地负责人何振:湖南省新型城镇化研究基地基地负责人,新型城镇化治理方向带头人,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教育部档案学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人选,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电子政务基础》负责人。主要从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政府应急管理、电子政务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华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湘潭大学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出版著作12部。在《中国行政管理》《光明日报(理论版)》《中国科技论坛》等发表CSSCI期刊论文60余篇,有10余项科研成果获奖。
基地首席专家罗成翼: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米兰app下载(官方)APP下载安装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党委书记。主要从事伦理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兼任中国伦理学会理事、湖南省伦理学会副会长,撰写专著2部,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和《北京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等国家和省级刊物公开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国家级12篇, CSSCI源期刊8篇。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其他省部级课题4项,获得湖南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项,湖南省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一项。
基地首席专家薛姝: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新型城镇化研究基地主任,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名师,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普通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注册会计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注册房地产经纪人,注册科技咨询师,湖南省司法鉴定人。主要从事房地产管理、工程管理等教学和科研工作。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社科优秀成果省级二等奖2项,省国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主持完成省社科评审委课题2项、省教育厅课题1项、省建设厅课题1项、益阳市软科学课题1项。
2. 基地主要成员基本情况
吕贤军,新型城镇化规划方向骨干成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米兰app下载(官方)APP下载安装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主持和主要参加各项工程项目100余项,其中《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获国际招标第一名,一等奖;《衡山县城总体规划》获建设部二等奖、省一等奖,《湖南张谷英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获建设部三等奖、省二等奖,《🔥米兰app下载(官方)APP下载安装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新校区详细规划》获建设部三等奖、省一等奖,《吉首市矮寨镇德夯村美丽乡村规划》获省一等奖等。主持和主要参与《湖南省城乡统筹规划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城乡空间数据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城乡规划方法与技术研究》、《湖南省战略性生态资源现状及利用研究》、《基于二、三维一体化的城市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洞庭湖生态村镇与环保农业关键技术集成及应用示范》等科研课题10余项。
莫连光,新型城镇化模式方向骨干成员,博士,教授,城市管理学院院长,省级青年骨干教师,近五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全英文EI收录源刊4篇、CSSCI 2篇、CSCD 1篇,出版专著和教材各1本,主持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等省级课题4项。
赵旭,新型城镇化治理方向骨干成员,在读博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学者,中南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专家委员,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土地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工程管理、土地资源利用及房地产投资决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担任工程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主持湖南省自科基金2项、主持湖南省社科基金2项、主持湖南省教改项目1项、主持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优秀青年项目和一般项目各1项、主持湖南省省情与决策咨询项目1项。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1部,主编教材2本。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益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汤勇,新型城镇化治理方向骨干成员,中南大学管理学博士,🔥米兰app下载(官方)APP下载安装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副教授,新西兰梅西大学访问学者,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学院高级访问学者,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项、省教改项目1项、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项目1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CSSCI论文9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2部,获益阳市社科成果一等奖1项。
易永卿,新型城镇化模式方向骨干成员,教授、博士,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首批理论学习服务体系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等课题14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80余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光明日报》《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北京大学学报》及人大复印资料中心系列刊物等摘转40余篇次。
王琦,新型城镇化模式方向骨干成员,管理学博士,副教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资助,参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HAAS商学院博士项目,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近五年来出版学术专著2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6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研究成果被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鉴定为“省内先进”。
高武,新型城镇化治理方向骨干成员,副教授,主要从事工程管理、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近5年来,主持完成省级教改课题1项、省教育规划课题1项、博士生创新基金1项、省自科基金1项、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项。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CSSCI论文3篇。论文“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复杂动态演化机理与仿真分析”获得2016年湖南省社科成果鉴定“省内先进”。作为重要成员参与政府和企业横向课题多项,其中,为长沙县政府制定的“十二五”和“十三五”住宅产业发展规划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基地特色和方向
1. 基地研究特色
基地研究突出“以理论创新为基础, 以服务科学决策为目的, 以前瞻性研究为重点, 以成果应用转化为标准”研究思路,针对我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土地怎么用?城市怎么管?”四个问题展开研究,从“城镇化模式”、“城镇化治理”及“城镇化规划”三个方向提出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注重通过与地方政府及管理机构协同研究,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对策研究,建立起能有效提炼湖南省新型城镇化特色及促进湖南省新型城镇化推进的理论和政策体系。
2.基地研究主攻方向
基地将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哲学及城乡规划学等学科背景及新型城镇化研究经验的研究人员整合,结合湖南省新型城镇化研究基地的使命,将研究方向集中在“城镇化模式”、“城镇化治理”、“城镇化规划”三个方向上。各方向的主要研究任务为:
(1)城镇化模式研究。结合《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从省域层面、地州县层面和乡镇层面构建湖南省城市群发展模式、地州县域特色城镇化推进模式和小城镇农村新社区建设模式;在模式分析基础上,提出优化各级城镇体系结构的根本途径和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实现手段;按照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乡一体的基本要求,研究实现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路径。该方向偏重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
(2)城镇化治理研究。研究通过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政府应急管理、电子政务等手段提升现代城市治理水平;通过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结构,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围绕集约利用土地、增加土地增值能力、保证失地农民权益,开展建设用地使用政策研究;研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增强社会人口集聚能力,改善社会文化设施和基础设施;研究营造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和浓厚文化底蕴的城镇,保证文化传承与城市功能并进。该方向偏重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
(3)城镇化规划研究。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多层次、动态需求出发,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构建大中小城市与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研究城市规划过程中区域协调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管理、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等在中小城市及乡村发展中的运用模式。该方向偏重应用研究。
四、基地成果
2014-2016年,湖南省新型城镇化研究基地在湖南省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高立意、高水平、高影响力为标准,承担一系列具备区域影响力和理论深度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1)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研国家课题4项(含国家重点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35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1项,重点课题2项。
表1 基地成员承担研究项目(部分)
序号 |
项目名称 |
立项单位 |
项目编号 |
主持人 |
1 |
重大突发事件社会舆情演化规律及应对策略研究 |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
16ATQ006 |
何振 |
2 |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道德引导机制研究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14BZX084 |
易永卿 |
3 |
复杂视角下自雇企业创业资源网络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 |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
13CGL022 |
汤勇 |
4 |
软件定义传感网的网络重配置若干算法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61471164 |
邓曙光 |
5 |
洞庭湖区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效应测度及协同优化机制研究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 |
14YJCZH151 |
王琦 |
6 |
伦理视域下的新型城镇化研究 |
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
16ZDB008 |
易永卿 |
7 |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机理及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015JJ2024 |
赵旭 |
8 |
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复杂风险演化机理与组合性均衡评价研究 |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015JJ2025 |
高武 |
9 |
财政货币联动对居民消费扩大升级的动态效应及优化机制研究 |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 |
16YBA062 |
莫连光 |
10 |
行为期权博弈框架下农地征收补偿组合性均衡定价与利益分配研究 |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 |
16YBA063 |
赵旭 |
11 |
知识溢出、创业地理集聚与区域创业系统构建研究 |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 |
15JD08 |
汤勇 |
(2)围绕相关主题及学科建设目标,出版专著8部,其中在百强出版社出版专著5部。
表2 基地成员完成的专著(部分)
序号 |
专著、教材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1 |
“两型社会”视阀下湖南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
薛姝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5 |
2 |
农地征收决策与补偿标准研究 |
赵旭 |
中南大学出版社 |
2013 |
3 |
资源视角下创业网络形成机制研究 |
汤勇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4 |
4 |
中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研究 |
莫连光 |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
2014 |
5 |
道德的社会心理维度 |
李建华 |
湖南教育出版社 |
2011 |
6 |
IT外包项目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服务提供商的视角 |
王琦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2015 |
7 |
创业教育与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基于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 |
汤勇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5 |
(3)围绕相关主题,在省级及以上公开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CSSCI、EI和SCI收录期刊论文34篇。
表3 基地成员发表的论文(部分)
序号 |
论文题目 |
期刊名称 |
时间 |
论文级别 |
论文作者 |
1 |
健全湖南省施政行为公开制度研究 |
湖南社会科学 |
2016年3期 |
CSSCI |
何振 |
2 |
大数据时代城市应急管理行业协作体制创新研究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年6期 |
CSSCI |
何振 |
3 |
基于SIS模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传播及防控研究 |
情报杂志 |
2016年5期 |
CSSCI |
何振 |
4 |
空间正义:我国城乡一体化价值取向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2014年4期 |
CSSCI |
李建华 |
5 |
论空间物化 |
求索 |
2014年4期 |
CSSCI |
李建华 |
6 |
论城市空间正义 |
中州中学 |
2014年1期 |
CSSCI |
李建华 |
7 |
道德承续初探 |
道德与文明 |
2014年5期 |
CSSCI |
李建华 |
8 |
论空间权利化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14年6期 |
CSSCI |
李建华 |
9 |
公民认同:核心价值构建的政治伦理基础 |
南昌大学学报 |
2014年3期 |
CSSCI |
李建华 |
10 |
房地产税开征背景下商业房地产价格估算-基于改进的粒子群算法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
2014年4期 |
CSSCI |
莫连光 |
11 |
收入分配财政政策调节居民收入差距效果的实证研究 |
财经论坛 |
2014年3期 |
CSSCI |
莫连光 |
12 |
Study on supply-chai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s Based on IOT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
Advance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2014年4期 |
EI |
莫连光 |
13 |
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地区规划管理模式探析 |
城市发展研究 |
2014年6期 |
CSSCI |
吕贤军 |
14 |
区域创业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 |
经济地理 |
2014年4期 |
CSSCI |
汤勇 |
15 |
社会网络视角下集体创新的理论溯源与方法实现 |
科技进步与对策 |
2014年18期 |
CSSCI |
汤勇 |
16 |
IT外包项目中控制机制与合作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IT服务提供商的视角 |
系统管理学报 |
2014年2期 |
CSSCI |
王琦 |
17 |
房地产企业债务期限结构及其优化研究 |
财经理论与实践 |
2014年6期 |
CSSCI |
郑慧开 |
18 |
柏拉图《理想国》政治蓝图构建路径探析 |
湖南社会科学 |
2014年5期 |
CSSCI |
匡列辉 |
19 |
和谐发展视阈下广场健身舞热的可持续开展研究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2014年4期 |
CSSCI |
匡列辉 |
20 |
“美丽中国”的伦理深蕴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年5期 |
CSSCI |
匡列辉 |
21 |
都市郊区景观生态质量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
农业工程学报 |
2016年11期 |
EI |
任国平 |
22 |
基于 GWR模型的都市城郊村域农户生计资本空间差异分析-以上海市青浦区为例 |
资源科学 |
2016年8期 |
CSSCI |
任国平 |
23 |
环境约束下大都市城郊土地利用结构评价-基于信息熵和非期望产出模型分析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6年6期 |
CSSCI |
任国平 |
24 |
Multidimensional and Interactive Assessment Model of |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
2016年3期 |
SCI |
高武 |
25 |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风险复杂动态交互演化机理与仿真分析 |
预测 |
2016年5期 |
CSSCI |
高武 |
26 |
基于效用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多维互动组合评价模型 |
统计与决策 |
2016年22期 |
CSSCI |
高武 |
(4)研究成果共获奖6项,其中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获奖1项、省级二等奖1项。
表4 基地成员获得的主要成果奖项
序号 |
成果名称 |
获奖类别和等级层次 |
主持人 |
时间 |
1 |
多元文化时代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社会思潮有效引领研究 |
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
李建华 |
2015 |
2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模式创新 |
第十一届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李建华 |
2016 |
3 |
世界主义伦理观的国际政治困境 |
湖南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
李建华 |
2014 |
(5)在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方面,李建华入选“为改革攻坚献策”重大决策咨询智囊团专家成员,论文“推进县域小城镇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点建议”获得韩永文秘书长批示,论文“推进县域小城镇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点建议”被省委宣传部评为“为改革攻坚献策”优秀金点子;李建华提出的“推进家庭城市化的五点建议”被湖南日报报道;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家风家教:激发传统文化正能量”;李建华论文“论城市发展的空间正义”被《新华文摘》转载。吕贤军主持的数个项目被湖南省和长沙市主管部门采纳,并获得湖南省第十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汤勇参与制订“湖南省贯彻落实国家〈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已经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印发;薛姝承担的“株洲市石峰区城市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和“益阳市东部新区基础设施三年规划”获得相关政府采纳。
五、主要经验
1.以多平台协同建设为手段,有重点分环节提升学科水平
湖南省新型城镇化研究基地挂靠于🔥米兰app下载(官方)APP下载安装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城市学院城市管理学院,该学院还有管理科学与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在这两个研究平台布局的基础上,为全面提升学科水平,需要有重点分环节布局发展目标。对于“管理科学与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建设的重点是从微观角度解决一系列管理科学与工程前沿问题,内容涉及到工程管理领域、房地产领域及城镇化管理领域,突出其微观数据采集、数量分析导向及模块化管理。对于“湖南省新型城镇化研究基地”,强调以对策分析为主,为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在管理模式上,“管理科学与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采用学科制管理模式,强调科学研究、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多项并举;“湖南省新型城镇化研究基地”采用直线职能式管理,突出领军人才对管理的重要意义,强调科研成果作为考核指标的唯一性。这种区分建设的管理模式能保证平台充分吸纳成员成果,还能保证成员按照进阶的方式开展研究,让任何获得的高层次成果都能归属于相应的平台,保证在当前团队成员整体研究实力较弱的情况下获得各平台相应的建设成果。
2.全面加强科研条件资源的开发应用
目前新型城镇化研究基础条件资源约束是个最大的现实瓶颈,按照每年投入10万元的平台经费建设计算,根本无法保证平台实现其应有功能。为深入发掘平台资源,平台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科研条件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是完善平台管理单元的建设。基于学院已有的四个研究所,建立平台主任(所长)负责制的科研管理模式。通过研究平台集中方向,汇聚构成整个平台的研究方向。二是以项目为基准,建立基于科研进项经费和划拨经费的经费筹集通道。平台通过完善经费管理模式,给予科研人员职务补贴和科研绩效奖励;对于完不成科研任务的团队减少和扣除经费划拨。三是通过平台承担社会服务,获得社会资源。对于平台担任的横向课题,在扣除管理费用的基础上,按照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将经费划拨给项目承担者,激励团队成员工作热情。四是对于部分方向交叉性强的研究领域,允许团队成员跨平台、跨团队工作,最大程度保障研究人员的使用效率。
3.推进平台建设和开放共享
平台一直致力于推进平台共享建设,主要通过开放、联合的方式促进研究资源在平台间辐射和带动。在校内,重点联系城乡规划与设计、社会体育等相关学科,通过校内网络资源共享、校内领军人才互用、校内学科方向优化等手段,完善平台方向的理论架构;在校外,联系湖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湖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南大学“两型建设研究院”等知名研究机构和研究平台,通过从校外聘请高层次人才指导我院平台建设,从体制机制协同共建角度推进平台建设和资源共享;加强与协同创新合作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加强校际及校企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4.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新型城镇化研究基地研究任务应用性较强,相关科研任务能对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指导。为此,平台积极鼓励科技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型城镇化问题、重大管理与决策问题提供方案设计、规划建设及管理咨询服务、人才输出。对于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支持,平台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将科技人员科研成果产业化水平作为评定科研成果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于成果转化比率高的科研人员优先参与岗位和职称晋升;二是积极鼓励科研人员对成果申报专利,保障科研成果专属性;三是促进科研人员与实业界人员的交流,为科研人员科研思路形成、成果社会化等提供通道。
5.推进科技计划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
在科技计划方面,每年通过各方向领军人员提供研究计划、由平台学术委员会讨论、由挂靠学院主管领导签字的模式展开,保障各年的科技计划在总目标框架内分目标明确、方向具体、操作性强。科技计划能全面概括本年度的研究任务、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案,能全面指导学院科技工作。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平台按照学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加大“一级核算、两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实现专户管理、独立核算。明确专项资金、地方政府配套资金、自筹资金等各项资金的使用规则。并通过加强了财务监督,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
6.深化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
平台对所有科研团队人员实行绩效考核管理。对担任组织管理岗位的人员考核其组织管理和业务岗位任务完成情况,对其他人员考核业务岗位任务完成情况。所有人员绩效考核分年度考核、届中考核、届末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职称评审、绩效奖励的重要依据。对研究人员超额完成的业绩,以团队为单元发放突出业绩奖励。对于成果的鉴定,平台成立科研成果鉴定委员会,负责定期或不定期对科研成果进行鉴定。每年度根据研发团队成果及效益对参与研发工作的研究人员给与一定比例的提成奖励;平台建立研发成果产权激励制度,通过承担项目所产生的研发成果和知识产权进行转化及创办企业时,根据出资情况、个人创新贡献等协商确定股权比例,作为收益分配依据。
六、存在问题
1. 存在问题
(1)虽然经过了近十年的建设,但基地整体还处在整顿阶段,相关的管理体制机制的落实还有待加强,特别是如何建立较为稳定的首席专家—研究骨干—研究成员的研究梯队还没有真正落地,相关的团队结构还没有产生明显效果。
(2)基地的研究方向需要进一步凝练,特别是如何紧密围绕湖南省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四个关键问题,基地各研究方向还不足以支撑解决全部问题。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相关的治理问题、模式提炼及规划要求将为更为细致深入,因此要进一步寻找关键问题的突破口,力求方向的针对性更强、研究力度更集中。
(3)高质量研究成果还不足。虽然有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成果,但重大成果基本上集中于少数核心成员,成果分布不均匀,部分成员高质量成果少。基地在重大课题、高质量研究论文数量等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
(4)基地社会影响力还不高。受高质量研究成果及参与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成员比例偏低的影响,湖南省新型城镇化研究基地在社会影响力还不大,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还不明显。目前承担的社会服务项目主要是一批横向委托项目,理论深度不高,作用面较小。受到省一级领导批示的成果过少,参与智库建设的热情有等提高。
2.改进措施
(1)明确基地首席专家的导向意义,建立以何振教授为基地负责人,罗成翼教授、薛姝教授为基地首席专家的研究核心,进一步整合教授博士资源,通过首席专家的学术影响力引导团队研究能力建设。
(2)通过整合基地所依托高校和协同高校的资源,加大基地研究力量的汇集。将重点从校内联合“城市发展研究院”、“土地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从校外重点协同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住建厅等研究力量,促进高质量成果的产生。
(3)深入发掘基地所在区域的新型城镇化推进课题,提炼研究主题,确保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加大研究基地成员向区域新型城镇化渗透,鼓励承担区域性规划和相关智库建设,确保每位成员都身体力行参与新型城镇化实践。
七、下一步打算
1. 基地发展的目标规划
基地承担凝聚优质学术资源、把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问题、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深化学校城市特色等诸项职能,为此需要不断探索体制机制建设、汇集人才、整合资源、升华思想、提升服务能力,打造省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新型城镇化人才库、思想库和智囊团,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区域影响力。为此,进一步的规划目标有:
(1)完善基地与学校学科、专业发展关系的认证,形成基地切实为提升学科水平、增进专业培养质量的建设模式;在此基础上,完善基地章程、岗位聘任及分配制度、人才评价与考核制度、学生培养管理办法、研究管理办法、经费管理办法、资源整合与共享管理办法,规范学科建设与管理。
(2)根据国家急需、省内一流、突出前沿的建设要求,提炼能切实解决我省新型城镇化关键问题,并与已有的学科和专业规划结合,形成3个以上稳定的研究方向,保证基地成为提升学校“城市特色”、增强重点学科水平的重要平台。
(3)按照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求,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将针对我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土地怎么用?城市怎么管?”四个问题参与特色新型智库建设,3年内争取获得省级以上智库项目6项,获得市级以上领导批示10项。
(4)以现有的博士和教授为主导,大力促进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三年内新增教授3人、博士5人,形成不低于30人的稳定的学术队伍,培养不低于3人的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队伍和由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队伍主导建设的3个具备稳定研究方向的研究团队。
(5)加大科研、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保障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生和运用。保证每年不低于50万元投入科研、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及学术交流,进一步配置高规格研究室,提升现有图书资料室的藏书量,激励教师加大科研与教学投入力度,提升基地成员对外交流力度。
(6)产出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科研成果。重点围绕三个研究方向,提升团队科研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三年内通过自主承担和联合承担方式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和有影响力横向课题不低于1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不低于5项。发表检索论文不低于50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获得省级以上成果奖励不低于5项,承担区域政府委托规划、方案制订及政策制订项目不低于10项。
2. 主要措施
(1)科学编制研究发展计划,全面完善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基地按照“国家及区域急需、省内一流”的要求编制了平台研究发展计划,保障研究人员在研究范围内的广泛自由和首创精神,允许成员自行组建研究小组、允许研究人员对于已经形成的制度提出合理化改进意见。基地立足国情省情,以问题为导向,以重大课题承担为手段,形成对策研究;通过发布一系列有影响力研究成果,建立起能有效剖析湖南省新型城镇化特色及促进湖南省新型城镇化推进的理论体系。
(2)建立完善基地制度,以制度为引领保障研究效率。在管理制定与运行情况方面,成立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建设目标、建设管理实施细则、经费使用规定、奖励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在经费投入方面,及时下拔建设经费,同时按有关要求及时配套资金;在基地运行与管理方面,创新产学研有机结合机制,推进科技计划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深化科研教学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
(3)加强规划实施衔接协调和动态调整,培养高素质理论和实践人才。注重学科中长期科技、人才、教育规划纲要统筹落实,加强与贯彻实施国家、地方及本校发展规划衔接部署。培养一批服务地方新型城镇化实践的高素质人才,鼓励研究人员参与新型城镇化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研究思维和研究素材,并结合相关理论解决区域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实践问题,以此提升基地服务社会的能力。